凤凰56677app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凤凰56677app > 新闻动态 > 2015年汪东兴百岁病逝,弥留之际: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死而无憾了_毛主席_中共中央_同志

2015年汪东兴百岁病逝,弥留之际: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死而无憾了_毛主席_中共中央_同志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18    点击次数:62

好的,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,保持每段语义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字数尽量保持相近。

---

2015年8月21日清晨5时28分,前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因病与世长辞,享年整整100岁。

临终之际,汪老平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,他说:“我这一辈子只做过一件事,那就是紧跟并保护毛主席,能有这样的经历,实在幸运又幸福!我无憾了。”

他和毛主席29年风雨同舟、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,让无数人为之动容。

展开剩余91%

消息传开后,举国上下陷入深切哀痛。2015年8月27日上午,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,汪东兴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。悠扬婉转、带着哀伤的音乐在礼堂回荡,悲痛如厚重乌云笼罩着这片庄严圣地。

汪东兴同志安静地安卧在鲜花和翠柏环绕中,身披中国共产党的党旗,这位经受风霜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显得庄重而祥和。

礼堂中央巨大的屏幕上赫然显示着“沉痛悼念汪东兴同志”几个大字,他的遗像端庄地悬挂着,周围摆满了素雅的白色花圈。许多曾与汪同志并肩作战的老战友纷纷赶来,目送他安详地躺在冰冷的棺木中,许多人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。

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也来到现场,代表爷爷为这位老前辈送上最后的敬意。他穿着整齐的军装,神情凝重,紧握着汪老的儿子汪振凯的手,安慰他节哀顺变。

此外,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、华国锋的儿子苏华与苏斌等多位红色后代也纷纷前来吊唁。仪式中,各界人士依次向汪东兴同志的遗体表达沉痛哀悼,送上最后的敬意。

告别仪式结束后,汪东兴同志的遗体由礼宾人员抬上灵车。汪振凯手捧父亲的遗像,内心悲痛难抑,强忍着泪水,目送父亲踏上最后的旅程。这位为国家和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,终于可以安然长眠。

汪东兴病重期间及逝世后,众多国家领导人纷纷前往医院探望,或通过多种形式对其逝世表示沉痛哀悼,并向亲属表达深切慰问。

一生如云淡风轻般坦然,却始终高风亮节。汪东兴曾说:“为了党的事业。”而他的一生也始终践行着这句话。

“是金子总会发光。”1947年,凭借卓越的工作才能,汪东兴受到中央重视,被派往毛主席身边。彼时,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正向延安发起围剿,数百架轰炸机对延安及周边地区进行无情轰炸。

依据毛泽东“存人失地,人地皆存;存地失人,人地皆失”的战略,党中央决定从延安转移,前往西柏坡。

随着敌军步步逼近,毛主席仍背手站在屋外,目光远眺。

“主席,我们该走了!”工作人员焦急提醒。毛主席回头含笑道:“你们先走,等我看到敌人,我再走。”

众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纷纷劝说。周恩来总理也出面调解:“主席,你不走,大家都不愿意走。”但为争取大部队转移时间,必须有人留下阻击敌军。

毛主席带着几分戏谑目光看着汪东兴:“汪东兴,你敢留下来看敌人吗?”

汪东兴抬起下巴,满怀自信地答道:“主席敢,我为什么不敢!”毛主席满意地点头,骑上马背叮嘱:“看到敌人后,替我打他们一下。”

汪东兴迅速率领部队藏身埋伏,战士们依照计划筑起工事,进行伪装。敌军一团前锋进入伏击圈,汪东兴一声令下,火力骤然爆发,敌军顿时陷入混乱,纷纷溃逃,根本分不清真假。

天公作美,暴雨骤降,山洪暴发,中央机关争取到宝贵撤离时间。这场阻击战以我军极小的伤亡获得胜利。

汪东兴紧随毛主席,生动汇报战况,逗得主席哈哈大笑,竖起大拇指赞赏:“你们打得漂亮!用少量兵力拖住了大量敌人,争取了关键时间。”

毛主席对这位英勇机智的青年愈加信赖,长期将他留在身边,先后担任书记办公处副处长和贴身警卫,他们的友谊也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日益深厚,成为终生挚友。

汪东兴的妻子姚湘娥也是一位资深老革命,早年在延安时期担任医疗工作。后来调任北京,曾任中央警卫团副政委、警卫处副处长兼警卫值班室主任等要职。

她早于汪东兴辞世,汪老每早晨或傍晚散步时,总绕树走三十圈,满怀深情地怀念着亡妻。

2015年汪东兴去世后,他与夫人合葬于革命公墓。

汪东兴夫妇育有七名子女,这个红色家庭子弟个个耳濡目染,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,均立志奉献终生,成为祖国的栋梁。

他们多曾服役军队,经历不同长短的军旅生涯,磨炼出钢铁般意志,坚忍不拔。

长子汪春平曾就读解放军大学,毕业后投身军旅,曾任北海舰队官员,官至海军少将,成绩斐然。其后转业至北京电报大楼,潜心从事电报技术研究,工作认真细致,直到退休。

长女汪延群自小崇拜父亲,喜爱聆听战争故事,成年后悉心照料父母,担任父亲秘书,管理生活与工作,令汪东兴晚年生活井然有序。

汪东兴还有一对双胞胎女儿,汪大燕和汪小燕。汪小燕嫁给武警大校康永年,此人德才兼备,谦逊踏实,自基层做起,深得汪东兴赏识。夫妻二人情深意长,携手共度风雨。

次子汪振凯最似汪东兴,才华出众,计划缜密,反应敏捷,思维深邃,是子女中最具成就者。

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,毅然投军,凭优异表现脱颖而出,历任中央军委办公厅警卫局局长兼党委书记、办公厅副主任等要职。

汪东兴一生经历了许多革命传奇,为祖国建设贡献卓著。江西籍的他,少年时代便追随革命先烈方志敏参加土地革命,16岁光荣入党,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。

成为党员后,他第一时间加入红军,带头成立突击队,提前执行侦察任务,为夺取光泽县立下赫赫战功。

其后,彭德怀将军将他调入第三军团,长征途中,他在枪林弹雨中屡立战功,成为闻名遐迩的神枪手。

枪炮无情,敌人残酷,在第五次围剿中,汪东兴勇敢冲锋,负伤后被送往中央野战医院救治。抗战爆发时,他在后方医院任职,努力解决医疗器材匮乏难题,为后方医疗工作做出重要贡献。

军人意味着严守纪律,更意味着随时为国家牺牲生命。汪振凯继承父业,继续肩负保卫中央和领导人的使命。

他们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对父子均担任中央警卫局局长的榜样,且均获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。

汪振凯童年时,父亲常给他讲述革命故事,尤其是“小米加步枪”的艰苦岁月和缺粮少食的状况,深深震撼幼小的心灵,使他铭记初心。

那样艰苦的条件下,竟最终赢得胜利,实乃奇迹中的奇迹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领导均居中南海,汪东兴不仅保护毛主席安全,还肩负着保护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任。

他统筹中南海警卫工作,责任重大且繁忙,但汪东兴一丝不苟,从未有过差错,令领导们极为放心。

1949年毛主席访苏期间,面对残余国民党势力及地方匪患,汪东兴冷静部署,沿途布置严密防护,寸步不离地保护主席,确保访问圆满成功。

毛主席重返井冈山、游历长江时,汪东兴亦周密安排警卫。毛主席对他信任满满,曾亲笔题写王勃的《送别》诗及《沁园春·雪》词赠与他。

汪东兴也始终感念毛主席的知遇之恩,是个重情重义的人。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,汪东兴悲痛不已,每逢毛主席诞辰与忌日,必前往纪念堂献花凭吊,风雨无阻。

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:“他一直跟着我走,别人我不放心……他优点是细心,缺点是理论稍弱。但也不可小看,汉朝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。”

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批准后,汪东兴离开中南海,迁居北京西单胡同,生活简朴安详。

退休后,他养花种草,潜心读书写作,将多年经历记录在党史著述中,成为党史刊物的专栏作家,还出版了《汪东兴日记》。

他谢绝多种外界活动邀请,但仍关心社会主义建设,极为敬仰带领他走上革命路的方志敏、余汉潮烈士,建议将二人收入弋阳党史人物传。

晚年,汪老常念叨:“我还能发挥作用,全靠不断学习,活到老学到老。”这份好学精神,正是他在毛主席身边多年工作培养起来的。

尽管年迈,汪东兴依旧坚持每日读书看报,他深信应保持精神矍铄,正如主席所言,人应有股精神!

2000年,84岁的他终于有机会重返金溪战役旧址。昔日他九死一生跳下的城墙依旧屹立,只是风雨侵蚀留下斑驳痕迹。

他颤抖着手抚摸那曾被战友鲜血染红的墙壁,往事涌上心头,泪水忍不住滑落。

他深情悼念昔日战死的战友,在旁人安慰下恢复平静后,他第一句话是:“我为革命奋斗了六十年,深感无比荣幸。”

那些没能亲眼见证革命胜利的战友们,通过汪东兴的努力,他们的热血得以延续,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。

经历无数战火纷争与权力较量,这位百岁老人一生波澜壮阔,但在他漫长岁月里,任何风浪都只是微小浪花。因为他的心中坚守大义,一生忠诚于党和人民,令人肃然起敬。

虽然汪东兴同志已永远离开我们,但他的精神永远长存。革命道路上,无数英烈前赴后继,抛头颅洒热血,我们深知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,理应带着前辈们的期望和嘱托,继续前行。

---

需要调整或补充的地方,随时告诉我!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凤凰56677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